2025年2月,河南某地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件:三名幼童继承父母72万元交通事故赔偿金后,其二伯通过伪造监护文件、欺骗银行工作人员等手段,将款项转入个人账户并挥霍一空。此类“吃绝户”事件并非孤例,云南昌宁县也曾出现未成年人继承房产后,亲属以“代管”为名霸占房屋并出租牟利的案例。当未成年人成为遗产继承人,法律如何构建保护屏障?本文将从实体权利保障、程序规范设计、救济机制完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一、实体权利保障:纯获利益原则的司法适用
案例:2024年天津某区法院审理的“12岁孤儿继承商铺案”中,被继承人通过公证遗嘱将价值300万元的商铺指定由侄女继承。尽管《民法典》第1127条规定法定继承仅限于配偶、子女、父母等近亲属,但第1133条明确赋予公民立遗嘱将财产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组织的权利。法院经审理认定:遗嘱形式要件完备,内容未违反公序良俗,未成年人作为纯获利益方无需承担义务,最终判决商铺产权归继承人所有。
法律要点:
遗赠效力优先性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23条,遗嘱继承与遗赠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。被继承人可通过遗嘱突破法定继承顺序,实现财产定向传承。
纯获利益判断标准:司法实践中以“是否附义务”为核心标准。如北京某法院2025年判决的“股权遗赠案”中,因遗嘱要求未成年人承担公司债务清偿责任,法院认定该遗赠因违反纯获利益原则而无效。
胎儿利益特殊保护: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6条、第1155条,涉及遗产继承、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,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。但若娩出时为死体,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。
二、程序规范设计:接受遗赠的时效与方式
案例:2025年上海某区法院审理的“14岁少年继承存款案”中,被继承人于2024年3月去世,其遗嘱指定外甥继承50万元存款。少年于2024年5月通过律师向继承人发出书面接受函,但亲属以“超过60日时效”为由抗辩。法院经审理认定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24条,受遗赠人应在知道受遗赠后60日内作出接受表示。本案中,少年于2024年4月15日通过公证查询获知遗赠内容,其5月10日的书面表示未超时效,最终判决存款归其所有。
法律要点:
时效起算点:以“知道受遗赠之日”而非“被继承人死亡之日”为起算点。司法实践中通常以遗嘱公开时间、继承人通知时间或公证查询时间为准。
表示方式:接受遗赠的表示需向遗嘱执行人、继承人或相关利害关系人作出。书面形式最为稳妥,但口头表示经证人证言佐证亦可认定。
法定代理人代行制度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9条、第20条,无/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权利。天津某法院2025年判决的“8岁儿童继承房产案”中,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过户手续,法院认定程序合法有效。
三、救济机制完善:财产监管与侵权追责
案例:2025年浙江某地发生“监护人挪用遗产案”:10岁孤儿继承父母200万元存款后,其姑姑作为监护人将款项用于个人购房。检察机关依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106条提起公益诉讼,法院判决撤销姑姑监护资格,指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,并责令返还剩余款项及赔偿利息损失。
法律要点:
财产监管制度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35条,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,不得处分其财产。天津某区试点“遗产管理人+银行专户”模式,由律师事务所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,确保资金专款专用。
刑事追责条款:盗窃、侵占、诈骗未成年人遗产的,分别适用《刑法》第264条、第270条、第266条。2025年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,侵占未成年人遗产数额达1万元即可构成犯罪。
公益诉讼保护: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106条,检察机关可对侵害未成年人遗产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。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此类案件127件,追回财产损失超2亿元。
结语
从天津的商铺继承案到浙江的遗产挪用案,司法实践不断强化对未成年人受遗赠权的保护。2025年实施的《民法典继承编解释(二)》进一步明确:遗产管理人未履行职责造成损失的,应承担赔偿责任;监护人侵害权益的,人民法院可根据申请撤销其资格。当亲情遭遇利益考验,法律始终是未成年人最坚实的后盾。
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,建议您拨打我们的免费律师服务热线:138-1029-1697 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,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。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上一篇:未成年继承遗产后遭亲戚觊觎?法律如何筑牢“反吃绝户”防火墙?
下一篇:返回列表
邮箱:
电话: 138-1029-1697
地址: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